
当妈以前,我们想象中自己跟孩子说话的画风是这样的:
“ “宝宝乖噢。”“妈妈爱你,么么。”“哇,宝宝真棒!”……”
当妈以后,我们发现自己跟孩子说话的画风实际上是这样的:
““说了多少遍了,玩具不要乱扔!”“手上很脏知不知道,不要吃手!”“不可以发脾气!”“你再这样,妈妈生气了!”……”
许多时候,面对熊孩子不尽如人意的行为,我们开始用“吼叫”来解决问题。
当孩子磨蹭时,我们吼着让孩子“快点”;
当孩子爬上桌子时,我们吼着让孩子“快下来”;
当孩子饭前想吃饼干时,我们吼着说“不可以”
……
吼叫只是一分钟的事,
对孩子却有持久的伤害
德国的一位绘本大师,曾用图画的方式非常形象地展现了孩子被妈妈“大吼大叫”之后的内心感受。这本绘本的名字叫《一生气就大吼大叫的妈妈》,主人公是一只小企鹅。
今天早上,我妈妈突然发脾气了,她冲着我生气地大叫!结果,吓得我全身都散开飞跑了。
我的脑袋飞到了宇宙里。我的肚子落入了大海里。我的翅膀掉到了热带丛林中。我的嘴巴插在了高山上。我的尾巴呢? 它在街上就像是个谜。我就剩下了一双脚,跑啊跑。
我想叫,但没有嘴。我想找,但没有眼睛。我想飞,但没有翅膀。
……
这个绘本故事实在让人动容。大人一时控制不好情绪,却把孩子推入了深渊。故事的最后,企鹅妈妈找到了小企鹅的所有身体部件并把它们缝好了。但受过伤的心灵怎能是说好就好的呢?真害怕孩子从此就变成了一个“乖”孩子——做事时因为害怕被“吼叫”而畏首畏尾,优柔寡断,极度不自信。
不仅如此,我们都知道,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。育儿实际上也是一代代父母的教育观念的传递和继承。如果父母总是用大吼大叫来解决问题,那么孩子学到的也只会是在遇到问题时就大吼大叫,将来他们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同样也只会用大吼大叫的方式。而这样的循环,是我们任何一代父母都不愿看到的。
其实,我们心里当然清楚,“大吼大叫”根本解决不了问题,那一时的“有效”也只是虚幻的假象。而我们不得不这样做,只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还能怎么做。
如何不再“大吼大叫”,
轻松跟孩子说“不”?
大吼大叫使孩子丝毫感觉不到尊严的存在,也把父母的修养咆哮得无影无踪。其实,教养孩子也是有诀窍的,下面我们就来学学如何做一个不吼不叫的智慧妈妈吧。
管理自己的情绪,放松心态
俗话说:有理不在声高。我们对孩子大吼大叫时,恰恰暴露出了我们自身的缺点:
一是对孩子犯的错,拿不出更好的解决办法,只能仗着自己的大人权威去逼迫孩子承认错误;
二是我们的情绪控制能力很差,孩子轻易就能把我们惹得大发雷霆。
所以,不再“大吼大叫”的第一步,是你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。
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:
孩子只是孩子,他正在学习,他正在成长,他需要我们时时刻刻的指导。当他“犯错误”时,我们的叫喊对他没有任何帮助,而只会让事态失控,让孩子听不到我们希望他做什么。
所以,当你想要吼叫时,不妨在心里刻意提醒一下自己:我不能吼。
掌握沟通的艺术,降低声调
心理学家对“表达哪些事情该用怎样的声调”进行了研究。结果发现,大人批评孩子用低声调时,孩子更容易接受。
而且,与孩子沟通时只要你用对方式,效果就会大不相同。不要只是简单地下命令:“不要!不准!不可以!”你可以换一种轻松的口吻,解释一下“为什么不能这样做”,同时告诉他“你可以做什么”或是“我们一起做什么”。
比如下面这些话,你可以换一种表达:
“不准吃糖!”可以换成:“妈妈知道宝宝爱吃糖,但吃太多了对牙齿不好,我们一起喝酸奶吧。”
“不准乱扔玩具!”可以换成:“哎呀,玩具宝宝摔了一跤好疼呀,我们快把它捡起来送回家吧。”
“不准大喊大叫!”可以换成:“你这样说话妈妈听不明白,用平时的声音跟妈妈讲一遍,好吗?”
“不准玩妈妈的手机!”可以换成:“你还记得昨天我们玩的那个木头人游戏吗,快来跟我一起玩吧。”
“不”这个字,不是你说了孩子就听了。而把“不可以”换成“可以”,却往往能收获惊喜。而且,孩子的成长需要探索和尝试,如果一些行为无伤大雅,那就随孩子高兴吧。为了保护孩子的好奇心,能不说,就不说吧。
西湖明珠校区